XM网站

消费行业的下个十年(2025年03月03日)

XM

十年前我加入一级市场 ,一直在看大消费行业的投资标的,我们定义的大消费,不只是吃的消费品 ,而是面向C端的各项产品和服务 ,十年里,衣食住行 、吃喝玩乐看了很多,投了不少 ,退出了一些,算是经历了一个周期 。

过去两三年消费行业陷入低谷,一些喧嚣而来的人又离开 ,不断有人在问,消费行业还有机会吗?

当然有机会。

虽然“网红餐饮”和“网红品牌 ”纷纷倒闭,但是泡泡玛特和老铺黄金这些看似“无用”的产品销售火爆;

虽然阿里巴巴集团出售银泰商业及高鑫零售的时候 ,分别亏损93亿人民币和372.62亿港元,但是山姆超市的销售屡创新高,胖东来超市带火了一座城。

如果说过去30年 ,消费是在满足从无到有的需求,那么未来十年,消费行业至少有一个确定性的需求 ,就是要逐步满足从有到好的需求 ,从高价的好,到平价的好的需求:为大众创造美好生活 。

这种对消费的信心,不来源于去年二级市场的十倍消费股 ,而是来自于作为一个消费者的观察,来自于积累的行业常识,来自于社会的普遍规律 。

在理解未来的时候 ,我们先看看过去消费的十年。

一、大消费行业过去的十年(2014-2024)

前面有提到我的经历,这十年,我用投资这个身份 ,旁观了大消费市场的变化,我在公众号第一篇文章《我为什么写作》里就写到,所得多有侥幸 ,所失满目警醒。

本文中提到的案例,如果没有指出名字的,我都做了模糊处理 ,请勿对号入座 。

移动互联网的造富神话

移动互联网类公司 ,一度被认为是“科技企业”,或者是TMT公司。

其中很多公司归根到底还是消费企业,比如拼多多是零售企业 ,滴滴是最大的“出租车公司 ”,美团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“便利店 ”和“餐厅”,Shein把Zara的快反模式线上化。

这些公司是过去大消费市场中最大的变量 ,技术的变化,带来效率的提升,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商业模式 ,造就了百亿美金、千亿美金的公司,也成为了一级市场一度的主流叙事 。

遗憾的是,只有押中头部企业的机构才能取得超额回报 ,且这类回报往往集中于特定几期基金。

对于大部分机构来说,虽然也在热火朝天的投资,但是都是陪跑了。

大众最熟悉的 ,那批O2O企业 ,企业家看到了很多未被满足的需求,试图用移动互联网的方式解决,但是如果没有像前文提到的企业切实提升了效率 ,降低了成本,基本都在耗光融资之后倒闭了 。

有少部分企业,虽然没有实现当年的愿景 ,但是收缩了自己的战场,满足特定用户的需求,现在盈利情况还不错 ,但当年投资时期待的估值,已经是幻梦一场。

新消费的兴起与低成功率

新消费 、新零售,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,但很长一段时间,是媒体的热门词汇。

新零售是由阿里大力的倡导下提出的 。很多投互联网的人开始进入到消费赛道,认为应该用互联网企业的增长方式发展消费企业 ,给创始人们足够的钱以及超常规增长的期望。

去年和一个曾经的明星创业者聊天 ,他在当年的新消费浪潮中,拿到了知名机构的大额融资。我现在都还记得,他在某个大会上发言后 ,马上被簇拥起来的热烈场面 。融资之后公司发展特别快,他说投资机构也没有说你一定要怎么怎么样,但是投资人看到你发展速度快了之后 ,会用实际行动给你点赞 、鼓掌,用真金白银继续投资 。

在这个过程中,他招了很多知名企业的高管 ,迅速扩张,并开始尝试新的业态,后来产品方面还是很多问题没有把控好 ,暴露出来问题之后,刚刚梳理清楚,又遇到了2020年突发的外部变化 ,公司摇摇欲坠。

本来他自己做生意也挺赚钱的 ,这次创业,看到投资人都这么有信心,他自己也投进去了不少 ,也同样亏了很多钱。

几败俱伤 。

在新消费的浪潮中,这样的案例有很多。

当然也出现了一些好公司,只是概率很低 ,以及大部分估值过高了,这波新消费浪潮中,大部分赚到钱的机构 ,是因为“投得早”,以及所谓“退得好 ”。

传统消费的短暂辉煌与洗牌

在新消费这一波浪潮里,很多传统的消费品公司 ,也受到了热捧 。

二级市场海底捞估值100多倍PE的时候,原来大家看不上的面馆生意,也拿到了知名美元机构的投资 ,估值更是涨了十倍。

某知名零食品牌融资的时候 ,投资人各显神通,份额需要靠抢。

二级市场涨得也快,落得也快 ,上市之后,抢来的份额估值大幅下调 。

有一段时间,出现了明显的估值倒挂:行业第一在二级市场估值十几倍PE ,第二第三在一级20-30倍PE。

当然这种倒挂只是暂时的,最终还是传导过来了,现在一级市场的投资人纷纷表示 ,10倍以上PE不看了。

这期间投资机构赚了钱的有两类,一类是公司确实发展好,扎实的基本功碰上时代的机遇 ,上市了业绩取得了大发展,仍然能给到高估值,另外一类是在高峰期及时卖了老股 。


茅台和腾讯的十年复利

在一级市场风起云涌的变化之时 ,二级市场有两个公司一直稳定发展 ,就是茅台和腾讯,有个段子,说如果某老牌基金当年没有在一级市场卖腾讯的老股 ,现在管理的资产规模会更大,也不需要那么多团队了,赚钱着实不靠人多。

站在2025年年初这个时点 ,在茅台腾讯估值据高点已经明显回调的情况下,他们十年的年化复利(IRR)也超过20%和10%。高于一级市场的绝大多数基金 。

二、十年体会:终究要回归到客户价值,方为企业长久之道

除了这个体会 ,我还学到了什么呢?(不由调侃一下自己,小镇做题家的“好学生”思维,总是热衷于“学到东西” ,希望下个十年,我可以讲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学到什么了 。)

尊重常识

芒格说,“常识 ”是大家不具备的东西。

比如好的激励机制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 ,但是没有几个企业真正在做 ,更不要说做好;

比如消费品企业终究还是需要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,但是很多企业却把时间花在了营销等活动上,忽略了产品 ,尊重产品常识的米村拌饭在1000多家门店的时候,外卖团队只有3-4个人,与动辄几百人外卖团队的公司来说 ,这些节省下来的费用体现了价格上,消费者能够获得真正的实惠。

尊重常识的一个反面是复杂:

我们往往追求复杂,追求逻辑的精美 ,以前有不少项目,商业模式设计得很复杂,从A到B ,再到C,最后成为一个非常有前景的D,投资人和创始人聊天的时候 ,双方都很high ,投资人内部上会的时候,PPT上的路径清晰,预期增长可观 ,事后来说,不说100%不会按照设计的方向发展,至少也是99.99%了 。

尊重常识需要积累和判断力:

段永平前一段的演讲 ,说他跟很多人说了苹果怎么好,但是只有巴菲特get the point,他当时说的那句话是 ,如果百事可乐是可口可乐的一半,那么人们就会买百事可乐,但是如果别的手机降价一半 ,苹果的用户还是会买苹果。

这类快速能够判断关键点,是基于长期的积累之后,再回归到常识的判断 ,而不是草率的决策。

无常

在尊重常识后面加一条无常 ,看起来有些冲突,其实不然,了解事实 ,尊重常识,但是又不执着于事实和规律 。

经历了很多“眼见他其高楼,眼见他楼塌了” ,这一条我最开始想的是“袪魅”,但其实袪魅仍然是表象,背后更深层次的可能是“无常 ”。

我对这些理解的还不够深入 ,引用《乔布斯、禅与投资》中的一段话:

缘起性空(源自南怀瑾的书《如何修正佛法》):缘起是指世间一切事物是由一些条件(因缘)聚合在一起而生起的,这种生起,性质是空的。空是指这些条件都不是稳定的 ,一旦一些重要的条件发生改变,事物的性质就会跟着发生改变 。因此一切事物都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,都不是常住不变的 ,而是在变化中不断发展的。

因为无常 ,做选择的时候不执着于事物现在的状态。

大公司和小公司,低增长和高增长,都是现在的状态 ,如果背后的条件发生变化,这些外在的状态都可能会变化 。

因为无常,经验的难以复制性 ,也不迷信所谓权威。

西贝贾国龙主品牌西贝上做得很好,但是发力快餐的时候,屡屡受挫 ,他在《详谈:折腾不止》里提到:

他以为快餐简单,想做中国的麦当劳,但实际做了才发现 ,西贝的复杂中餐和快餐是两个生意,正餐对管理的要求低,东西做好了 ,价格高一点也没有关系 ,但是快餐是效率生意,贵1块钱消费者都会走。

“我原来一直委托团队在快餐,这次做快餐我被拽进去了 ,我现在一回北京,肯定在快餐门店,钻到厨房里一待两三个小时 ,这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开了35年饭馆,原来对整个链条的理解全都是粗放式的 。”

正如贾国龙做西贝的经验,难以支撑他做另一个餐饮品牌 ,如果没有掌握底层逻辑,很多所谓“成功经验”,离开了当时当地的状况 ,已经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。

自己更适合的思考问题及行动的方式:长期视角

长期视角是指个人或者公司,做长期可积累 、有复利的事情。这不是一种绝对正确,而是我基于自身性格特点和外部环境做出的选择。

可能因为做一级市场的关系 ,一直对于短期的变化因素非常“钝感 ”:一级市场不像二级可以随时退出 ,一直是被动“长期主义”,尤其是现在退出受阻的大背景下 。

但是,一级又经历过巨变的一段时期 ,充满着一夜成名、十五分钟决策、几个月之后下一轮融资估值涨十倍10倍,上市百倍的故事,所以刺激了长期的钱 ,基于短期的因素做决策。

回看过去十年的经历,有些人会就此悲观,感慨为什么原来ABCD一轮轮融资的模式玩不转了 ,2020-2023年的这种突发事件,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。

但我却觉得,那种烈火烹油的盛景 ,不是常态,又何必缘木求鱼,虽然可以通过卖老股的形式赚到钱 ,但是这里面有多大的运气成分呢?

提到卖老股 ,很多人后悔的只是自己没有在高点卖,当时自己被市场情绪裹挟,觉得会一直涨下去 。其实如果有长期视角 ,反而知道一个消费企业那么高估值是不合理的,从而引导的是卖出的决策。

现在大环境变化很快,一些人说很难相信5年和10年后有什么不变的东西 ,所以追求短期的收益,靠“抓趋势”和“追热点 ”也赚到了很多钱,也挺好。

只是每个人的风险偏好和禀赋不同 ,我还是更相信,在世界的无常中有常识,基于长期视角指导自己的决策 。正如一个奶茶企业老板所说 ,我追求的是百亿销售,所以新奇特的口味就不是我要做的,从而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重要的事情。

基于这十年的经历与体会的总结:理解常识和事物的普遍规律 ,不为现状及历史所累 ,做长期可积累之事。

从而也引发了本文的主题 。

三 、未来十年的消费主题:为大众创造美好生活

接下来我将从宏观因素和微观体感上,解释为什么这是未来的主题。

长期来看,消费是经济体发展的必要支撑

李录先生在最新的演讲中提到:

中国经过40多年的发展 ,在全球制造业附加值中占比超过30%,但是自身消费只占其中的一半左右,这意味着中国生产的商品有一半需要销售到其他国家 ,其中最大的客户是发达国家

中国高度发达的制造业,在为发达国家创造美好生活,中国未来现代化的发展:

就是中国能够依靠自发的、内生的力量 ,产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。自发的、原生的 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就是KPI 。其中最大的动力来源于个人消费占GDP的比例 。这是最原生的、自发的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的原动力,其他都是服务于它的,都不是可持续的。可持续的就是不断地 、更好地、新增的需求 ,这就是市场经济最持久的、最原生的 、永远没有边际的增长动力的来源。

促进经济发展 、提升现代化水平,不管短期是不是战略重点,但一定是一个经济体长期的KPI ,这是客观规律 。

微观体感:未被满足的基本需求

尽管大家都说“很卷 ” ,但是在消费体验上,尚有很多没有被满足的点。

以线下零售行业为例,文章开头提到的胖东来 ,我在2024年去了一次,回北京之后,我特意去了没有调改的永辉 ,那家永辉离我家2公里,但是我已经几年都没有去过了,去了之后 ,好像跟十年前没有什么变化:

穿过一批小店找到入口,等到结账出门的时候,绕来绕去找到一个收银台 ,出去之后还要七拐八拐,经过一些小店,才能最终走出去。

这些当年用于提升坪效的“经营手段” ,现在都成了把用户再也不想来的理由——消费者会发现经营中的“小伎俩” ,并选择用脚投票,这是常识 。

从布局摆放、产品结构等等,如果单看照片 ,胖东来才像是一线城市,永辉反而像是三四线城市。

永辉超市是2010年上市的,我翻了它过去十几年的年报 ,它做了很多事情,“超级物种 ”,“永辉云创” ,“彩食鲜”等等,似乎唯独在自己的主业上,停留在了十多年之前。

很多人对它的印象也停留在那个时候 ,说永辉生鲜做得很好,在那个时候是挺好,但是如果现在去逛逛 ,还会觉得它的生鲜做得好吗?十年生鲜行业发生了太多事情 ,它的优势很可能也已经不在了 。

偏离了自己主业的永辉,被在自己主业上不断精进的胖东来改造,也是情理之中。

永辉的案例不是个例 ,相信各位作为消费者,也有很多微观体感上,觉得不好的东西 ,即便是胖东来,也仍然有很多待完善的地方,这些都是现在和未来创业者的机会 ,不管是“消费升级 ”还是“消费降级”,消费者都愿意为更好的产品和体验付费,这是常识。

在《零售的哲学》一书中 ,711的创始人提到,在通缩的宏观经济环境中,各个公司陷入了降价的恶性循环 ,711反而推出了高价饭团 ,这些饭团使用比普通饭团更为高端的食材,并获得了成功 。

在他看来,“不景气的环境下 ,消费者更喜欢价格低廉的产品”,是一种以昔日成功经验为基础做出的错误判断。无论经济如何不景气,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动机也不会只停留在“价格便宜 ”上 ,比起价格,产品的新价值、口味更好的体验更能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意愿。

把资本主义倒过来的另一种解法

黄峥在早期的公众号文章里,有一篇广为传颂的《把资本主义倒过来》;穷人“确定性需求”的变现 ,如果穷人把自己的需求货币化,比如穷人付10%的定金,在夏天预定羽绒服 ,工厂是不是愿意给这个确定性的需求,给出来30%的折扣,进一步的 ,穷人不付这个定金 ,而是有一个明确的意思表示的券,工厂也愿意给到折扣 。

“每个人(无论穷人和富人)对自己的意愿,对于自己在未来某个点的需求和规划往往是比其他人要清楚得多的 。而且这种每个人的规划和意愿 ,以及个体对自身某个行为的确定性的把握,对满足需求的供给方往往是有价值的。它可以降低组织生产的不确定性,可以帮助实现资源以及资本的更有效配置 ,富人 、资本家出钱给普通人、穷人买他的生产资本配置的确定性。”

他还提出了一个问题:

如何把每个人(无论富有贫穷)的这种自己对自己意愿行为的确定性产品化;如何让它能标准化,像折扣券一样流通 ” 。

拼多多在一定程度上,实现了这种把资本主义倒过来:他们通过内部得到的数据 ,告诉卖家,你们如果用什么价格,就可以到什么样的销售规模 ,卖家就能按照预估的规模备货,把价格打下来。

但是拼多多无法解决的是“从头到尾全链条的把控”,做的是匹配的工作 ,无法解决需求的无中生有 ,即创造新的产品。

胖东来、山姆这类零售商,以及我在另一篇公众号文章中的Trader Joe‘s,他们通过全链条的产品设计能力 ,不需要拿到“消费者意思表示的券”,就大概率能够明确消费者的需求,从而降低产品的价格 ,让大众能够用更低的价格,享受到好的产品服务 。

四 、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做到“为大众创造美好生活 ”?

企业家的审美和品味

1996年,乔布斯在接受PBS采访时 ,主持人问他,为什么微软这么大的公司,不能像苹果一样生产出优雅而有开创性的产品。

乔布斯经过长长的停顿 ,回答说:“taste ”。(我将taste理解为审美和品味)

乔布斯在后面也解释了:

关键在于在自己接触到人类做过的最好的东西,然后试着把这些东西融入你的创作,毕加索有句话:“杰出的艺术家模仿 ,伟大的艺术家偷取 。”我们向来无耻地偷取伟大的创意。我认为Mac之所以伟大 ,部分原因在于参与开发的人不仅是世界顶尖的计算机科学家,他们同时也是音乐家、诗人、艺术家 、动物学家和历史学家。

如果你骨子里没有这样的基因,如果你对人类经验没有更广阔的感知力 ,就很难设计出既直观又广受欢迎的产品 。

时代的浪潮发展,有些企业家就是缺少这种审美和品味到了荒谬的地步,比如前几天的XXX健康家 ,这与年龄有关,但并不完全相关,而是与经历和体验有关。

这是新一代企业家的机会。


企业经营的底层逻辑的变化

底层逻辑的变化:从“如何快速赚到最多的钱”到“如何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 ,获得长期激励 ” 。

就像链家一开始做房产经纪业务的时候,赚差价,赚的很开心 ,但是客户的愤怒也是真实的,后来他们回归到诚信本质,不赚差价 ,反而长期赢得了客户 。

正如前文提到的长期是一种视角和选择 ,选择放弃“短期利益”的企业家,不是因为道德更加高尚,而是懂得如何算长期的账 ,知道做对的事情能够带来长期的效果。


经营能力

把东西做好和把东西卖便宜,都不是由意愿决定的,而是由能力决定的。

《竞争优势》一书中提到 ,企业竞争优势是指“阻止潜在竞争对手进入的能力”,来自于供给侧的成本优势、需求端的客户锁定,以及规模经济叠加客户锁定 。

对于大多数消费企业来说 ,其实都没有竞争优势,竞争对手进入市场很容易。这时候考验公司的不是战略选择,不是博弈策略 ,而是高效运营,高效运营带来的成本降低,从而才能够给客户提供更低的价格 ,自己还能有利润。

最近古茗创始人王云安的访谈中提到以结构性优势替代局部压缩 。

控制成本的第一步 ,要理解定价和成本的关系,以及用户对于商品价值的感知,确定价值锚点;第二步 ,是产品结构的设计,比如葡萄汁和葡萄肉什么比例成本最佳;咖啡豆和鲜奶,什么降本空间大同时不折损品质;第三步是供应链结构的设计 ,通过优化物流、生产流程等实现这个价值锚点;最后才是物料的降本,砍价。

记者问他,这一套成本控制框架 ,别人也可以学,你的门槛在哪里?王云安说:

我以前也怕别人学,后来不怕了。过去几年我很努力地让公司里的人学会 ,但发现学会的人很少 。我和同行也聊,毫无保留,但聊完他们基本就蒙圈了。

这种经营能力也是稀缺资源。

今天你看的我的文章关于感悟等的内容比较多 ,接下来我想写的几篇文章 ,都是基于研究这些优秀企业的“经营能力 ”,从中发现可以学习之处,比如Costco 、宜家、优衣库等 。

有品位、有长期价值追求 、有经营能力的企业家和员工 ,用市场化 、普惠和有品质的商业力量,改变更多人的生活,进而助益文明的进程 ,是实现“大众美好生活”之路。


五、如何参与其中

其实我刚刚说的逻辑,并不是什么新的发现或发明,已经有很多企业在做了并且现在发展很好 ,甚至有些我也有缘见过,但是最终未能达成投资。

当时的我缺乏足够的商业教育,无法懂这样的人 ,也就无法投资到这样的人、无法成为这样的人 。

现在一级市场的同行大多数都比较迷茫,觉得之前积累的东西都成为了“屠龙之术”,我倒越来越不这么觉得 ,因为:“真正有长期视野 ,有常识,有审美,具备经营能力的人 ”很少 ,即便自己只理解了前面两项,对于投资和企业都很有价值 。

当然现在我也无法说自己懂了,“知而不行 ,是为不知”,所以文章开头才说,写这篇文章花了一个月 ,走过这些经历用了十年,愿用接下来的二十年实践本文所想。

只有多年之后,我真的应用这些理念 ,完成了投资/参与企业获得了商业上的长足发展,才算是真正理解了。


结尾:我们需要一堆事实和一个过程

某企业老板说:“做生意不就是为了赚钱吗,我要是有1个亿我也不做生意了” 。

我说:不是为了大众创造美好生活吗?

他停顿了一下 ,说:你要真信也行啊!

我确实是真的信 ,其实相信与否也是非常容易转变的,就像是DeepSeek的梁文锋的访谈中提到的:

“以后硬核创新会越来越多。现在可能还不容易被理解,是因为整个社会群体需要被事实教育。当这个社会让硬核创新的人功成名就 ,群体性想法就会改变 。我们只是还需要一堆事实和一个过程。 ”

硬核创新如此,“为大众创造美好生活”也是如此,当越来越多的人 ,通过为大众创造美好生活,功成名就之时,群体性想法就会改变。

我们需要一堆事实和一个过程 。